媒体马院
首页 | 党建工会
广州日报:仇小敏:新发展理念赋能共同富裕
2022年10月08日|作者: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新思想 学思悟

   贯彻新发展理念应该坚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事实上,新发展理念蕴涵共同富裕的深层逻辑,不仅与共同富裕内在统一,而且可以赋能共同富裕。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创新发展: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能

  共同富裕的基础在发展、目标在共富,而动力则在创新,因为富裕要由创新来创造和实现。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大做实做优“蛋糕”,为分好“蛋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并以创新为动力之源。没有创新,共同富裕就难以实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新期待。当前,共同富裕面临着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障碍、发展瓶颈等问题,这些都要依靠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环境来破解。因此,必须理解创新、宽容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给所有人共同富裕的机会和条件。

   协调发展:处理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

  协调就是协商、调和,就是各要素配合适当、搭配适度、相处融洽,即和谐一致、搭配合理,也就是要正确处理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其正常运转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和谐环境,以促进目标的顺利实现。研究证明,协调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与前提。因为一方面“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平衡是事物的常态;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要素彼此联动,需要全局性谋划、统筹性安排。现实表明,协调解决的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不统一的问题,是注重发展机会公平、资源均衡、区域平衡的问题,强调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全面性。而且共同富裕本身不仅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因此,解决协调问题就要把处理收入、行业、城乡、地区等各方面差距,以及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作为主攻方向,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绿色发展:创造共同富裕的优美环境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与可持续为目标的发展,它以低碳、循环、环保为原则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抓手,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优美环境需要。绿色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的统一,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坚持绿色发展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优质生态产品,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现实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不仅是“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能让人心旷神怡的精神财富;坚持绿色发展不仅能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且能使绿水青山产生“黄金效益”、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不仅使人幸福安康、延年益寿,而且可以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真正实现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态环境均丰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都丰硕。

   开放发展:通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包容性发展、开放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闭关自守是发展不起来的;越发展越富裕,就越需要开放。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充分认清事物发展趋势及其对共同富裕的现实影响。以开放促农村繁荣、乡村振兴,从而带动和助推共同富裕,走向幸福生活,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向往,因为在高水平开放中推进共同富裕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开放是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所以要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开放,以开放促经济发展繁荣、推动人民生活改善提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仅使我国经济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了,共同富裕的基础夯实了,而且也为全球经济复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并将继续造福于世界人民。

   共享发展:绘就共同富裕的普惠蓝图

  共享就是与其他主体共同使用、享受、分享某一事物使用价值,也就是将某一物质或者信息的使用权、知情权与其他主体共同使用或支配。研究证明,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是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它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一种普遍的理想追求,它需要人人共建、人人共创、人人共享。在共享中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格局,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结构和配置供给机制;确立共同富裕是共享的普惠目标、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并把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在推进共享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夯实共享发展。只有这样,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才会变得愈加清晰,共享的制度保障才能更科学、合理。

  【本文系广东省哲社重大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与广东实践》(GD22ZDZ0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广东乡村建设研究中心】

(广州日报2022年10月5日第8版理论周刊报道,链https://gzdaily.dayoo.com/h5/html5/2022-10/05/content_873_805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