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马院
首页 | 党建工会
学习强国:孙晓晖 苏沛钰:科技创新催生高质量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2024年02月27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的脊梁,制造业是广东产业的基石。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构建“数智蝶变”+“零碳转型”+“优才支撑”+“金融保障”的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以科技创新催生广东制造业发展新模式新动能。

塑造科技原始创新策源新优势,催生广东制造数智蝶变

以市场现实需求为创新导向。科技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的本质是提出和解决创新问题的能力。广东腹地广阔、人口众多、社会要素流动性强,决定了市场需求也更多样化。要基于市场需求,深入企业开展跟踪性、解剖式调研,找准广东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最短板的地方、最薄弱的环节、最要害的部位,以市场现实需求为导向提炼出创新问题,塑造科技原始创新策源新优势。

加快形成多链融合创新合力。一方面,深入实施“链长制”,遴选“链主”企业,带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上市龙头和跨国企业创新联合体,推进超高清视频显示、前沿新材料、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结群聚集,打造以集群为基础、上下游高效协同的科技原始创新策源地。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众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创人才资源丰富。要聚合粤港澳三地高校优才,创立校地合建新型研发平台、校企联合工业实验室,推动智能网联的基础研究向制造业工业园区下沉普及,形成多链融合的科技创新合力。

促进成果转化应用落地见效。构建科技成果良性转化体系,强化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循环互促。科技创新成果的检验要对标对表国家战略需求、广东制造业现实需要,着眼于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障能源安全,做优做强广东制造业集群。

竞逐绿色零碳产业发展新赛道,构建广东制造绿色发展新模式

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但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钢铁、石化、有色、建材、造纸等行业含绿量不高,节能减排降碳任务依然艰巨。拓展绿色零碳产业新赛道,须立足广东实际、发挥广东优势,探索“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推进绿色能源和新型储能协同发展,构建广东制造绿色发展新模式。

一要发挥广东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所具备的港口密集、风光水资源充足和空间腹地广阔的先天优势,构建集风、光、水、火、气以及衍生的冷、热一体化综合能源保供格局,为新型储能装备全产业链制造基地夯实绿色根基。

二要依托广东海上风电资源禀赋,以临海石化为引领,创建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船舶运输、临海清洁能源的现代蓝色制造业集聚区,辐射带动煤化工产业、农业渔业机械、食品饮料工业等产业的绿色改造,实现从中高碳到低碳、零碳的跨越式发展。

三要明确炼钢、石化、焦化、氢能企业各降碳主体的功能定位,联合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钢、石、焦、氢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格局。做深做实绿色炼钢产业,实现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深度脱碳模式。通过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在深化绿色零碳转型上提质增效,使南粤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打造广东制造优才引擎

优才支撑是全过程创新链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关键一环。广东制造业大却不够强,原因在于产业基础不够牢固、基础研究水平不够高、高素质技能技术生产制造优才短缺。要针对产教融合常处于浅层次、自发式状态的问题,解决好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育人供给之间的错位问题。

构建制造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共同牵头,联合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组织、制造业集群所在地政府,加快形成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跨区域人才培养基地等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高精尖”制造业工匠方阵,形成产教融合新生态链条。

建设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实验实训平台。探索“校内理论学习+新质制造实验基地实践+生产车间实训”培养新模式,实现平台的技能培训与鉴定、制造与服务、实训与研发等功能相结合。

建立制造业实践课程体系。聚焦广东制造全产业链,校企联合开发专项研发实验实训、生产性实训等实践项目,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以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紧密结合、高效协同,将创新创造活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投资体系,为广东制造注入金融活力

当前,不少中小型科创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贷款支持力度不足等难题,成为科技创新的无形阻力。打通新质生产力锻造中的融资“堵点”,亟须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投资体系,发挥创新创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

强化科创全生命周期融资能力。一方面,建立适应广东制造业创新链需求,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科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股权化、市场化。具体通过推进区域证券、股权市场的“科技创新专板”“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科技融资保险再担保等新兴业态,建设规范有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成果产权交易市场等,切实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企业前沿技术研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以创投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产业基金投资不仅要面向当今支柱产业,更要发现未来潜力产业。要引导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依托前沿科技的前瞻布局,利用信息技术保障数据平台,预测能孵化新技术、新材料的潜力产业。在基础研究的种子阶段给予中小科技企业、工业实验室、科研机构以必要的资金注入,支持初创团队技术研发面向市场,厚培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沃土。

建立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风投体系。随着广东企业不断“走出去”累积优势不断彰显,服务企业的民间风投渠道日益多元化。引导民间资本合法介入,通过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风投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风投聚能撬动作用。具体围绕传统制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多链协同,以“科创+产业”吸引基金、保险、租赁等各类资本注入制造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在广东落地。促进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制造业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回报共享,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双循环”。

制造业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以科技创新催生高质量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广东要在探索制造业新形态上聚焦用力、示范引领,乘势而上打造新的万亿元级制造业集群,激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能。

 

【本文作者:孙晓晖,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苏沛钰,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习强国于2024年2月22日报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421652010946004843&item_id=8421652010946004843&cdn=https%3A%2F%2Fregion-guangdo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作者/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