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改
首页 | 本科教育
南方杂志:孙晓晖:思政课如何走“新”
2024年06月06日|作者: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引发各地师生们对思政课如何走“新”的热烈讨论。

为什么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因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虽然这不是个新问题,但也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标准千万条,效果第一条。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方式有不少,但归结为一点,就是有没有讲到学生的心坎儿里去。

入脑入心入行是个渐次递进的过程,听进去了才能入脑,入脑后才有入心,入了心才谈得上入行。让学生知行合一、在每一堂思政课上都有获得感,就要不断探索增强思政课教育的时代感、实效性和吸引力,用心用情用功做好思政课建设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学校思政课教学,贵在“用心”。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是否用心教。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万千的新时代为广大教师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最好的源头活水。让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

但不可否认,仍有小部分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缺乏热忱和毅力,时常出现“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等问题,有的课件长期不更新,讲的案例发生在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前。这些都弱化了思政课的应有价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主观感受,降低了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是否用心教,考验思政课教师的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更是一种对学生的神圣使命感。

如何用心教,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以广袤的中国大地为课堂、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素材,把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们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元丰富的现实场景,转化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生动素材。

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地奔赴。思政课教师不用心,学生大概率不会上心。但只靠教师用心教,学生没有用心学,也难以达到应有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是个老大难问题,有些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学生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与教学相长、心心相印背道而驰。

如何破这样的“老大难”问题,要求思政课教学从“心”出发,精选“配方”、细磨“工艺”、美化“包装”,通过与学生交心激活思政课堂,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样才会使学校思政课更富有摄取人心的魅力。

走心还需要走“新”。思政课是一门关乎心灵的课程,也是一门需要走“新”的艺术。有些思政课,教师讲得疲惫,学生听着心累,课堂沉闷不已,造成“互相伤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内容形式上没有拓新、话语体系上没有革新、方式方法上缺少创新。

做好学校思政课建设,需要守正创新,既有“正”的价值内核,又有“新”的形式载体,要探索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场景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分众化教学等新的课堂形式,巧妙融入学校思政课堂,以创意和诚意赢得学生喜爱,为思政课教学赋予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需要以情化人。

以情化人,就要求教师要充满感情讲,让学生有情感共鸣。人是具有丰富情感体验的生命个体,学校思政课教育是思想和情感双向交流的实践性活动。只有带着感情讲,才能讲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心信仰,才能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生动景象,才能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力量。

只有相同的情感体验才有助于形成情感共鸣,达成思想共识、理论认同,解决价值困惑、情感冲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以情化人还需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不能仅靠情感输出,更不可情感滥用。有的思政课教师情感丰富,很容易自我感动,但造成的效果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老师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听了却无动于衷;还有的教师诉诸单一的情感教化,忽视“理”的作用,罔顾受众感受一味“输出感情”,让学生无所适从。

事实上,情与理是开展思政教育两个紧密相关的要素,二者缺一不可。“情”具有感染性、生动性的同时也存在波动性、易变性,而“理”具有稳定性、逻辑性的同时也存在深刻性、抽象性,两者可以实现功能互补。

以情化人要寓情于理,把情感的感染与真理的阐释、情感的凝聚与理性的指引、情感的调节与思想的统合、情感的迁移与认知的固化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学校思政课教育情理交融的合力。

以情化人更要讲究技巧,把握好适度性原则。面对从小沉浸在虚拟社交媒体、数字时代和短视频的年轻一代网络“原住民”,通过情感教育开展思政课教学遇到诸多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以情化人要讲究技巧,切忌无病呻吟、情感绑架,而要懂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注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思政教育者不是经久不息的“话筒”,受教育者更不是任人传声的“容器”。只有准确把握和合理利用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把握好适度性原则,善于把“人情感化”与“理性教化”有机结合,让情感的激发来得“刚刚好”,才会使广大受教育者如饮甘露、如遇良师,获得灵与感的升华。

久久为功,才能善作善成。

学校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敢于担当育人使命,也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自觉担起主体责任,还需要各级党委(党组)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学校思政课建设是一个接续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能只抓“一阵子”,而是要管学生的“一辈子”,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要把握思政课建设的“变”与“不变”,共创思政教育新气象。近年来,“变”的是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变”的是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变”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

在“变”中也有“不变”,近年来,“不变”的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如一,是一以贯之对学校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不变”的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始终不渝;“不变”的是思政课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始终未变。

只有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方能协同共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气象。

要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展现思政教育新作为。“大思政课”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种表态,而是实实在在、数年如一日的具体行动。

在主体上,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彻底打破学校思政课的“孤岛”窘境,拓展“三全”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使其有机衔接、相互赋能。

在学段上,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本硕博贯通一体的长效机制,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最大限度彰显学校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在方式上,要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联动机制,展现新时代思政教育新作为。

要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凸显思政教育新景况。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学校思政课建设要打破思维局限,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激励作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精彩故事。要通过改革创新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青春遇见思政课”,所有认真倾听和用心领悟过的学理、道理和哲理,都终将化作“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精神内核,全力回答好“教育强国,思政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用真理之光引领学生思想,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本文作者: 孙晓晖,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方杂志于2024年5月31日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TmjW7We_s-JrksE5-qw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