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南方日报: 仇小敏、 郑裕涛:传承历史根脉 共筑乡风文明 ——蕉岭基层理论宣讲的新时代思考
2024年08月01日|作者:

蕉岭是世界长寿乡、原中央苏区县、中国生态文明县、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县、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这一连串的殊荣告诉我们:蕉岭,人杰地灵、文化悠长;蕉岭,人才荟萃、文明久远。

今天,蕉岭认真落实文化宣传与普及工作,以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县为引领,提升了对蕉岭传统文化的认同、加速了蕉岭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筑了传播蕉岭文化的交流平台。在新时代把所有这一切做实做大做强,蕉岭就要以文化建设凝聚民心、汇聚民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助推蕉岭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一、赓续蕉岭红色文脉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蕉岭所体现出的不畏艰辛、不怕吃苦的红色文脉,一直以来值得蕉岭人民不断赓续、发扬光大。

首先,传承红色文化,传播革命精神。蕉岭作为革命苏区与革命老区,始终坚持挖掘并盘活本地红色资源。如:实施对革命遗址的修缮与陈列工作,建立了赖氏宗祠、蕉岭县(东岭)革命历史纪念馆、蓝坊肚战斗纪念园、罗福星故居、丘逢甲故居、丘成桐祖居、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等红色基地,并通过现代AI技术、沙盒技术生动地展现英雄人物与事迹,讲好红色历史故事,打造红色品牌,激发蕉岭创新发展活力。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提升蕉岭人民的爱国精神,从根本上增强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为“百千万工程”注入蕉岭生机与活力。

其次,坚守竹稻信念,推动农业发展。在蕉岭,有这么一家三口,潜心竹稻研究,推动农业现代化。老爷爷作为当时农科所的研究员,注意到了当时水稻品种产量和质量都达不到预期水平,因此将毕生所学知识应用到杂交水稻的增产难题之中。也正是这份勤恳付出、不怕吃苦的坚定信念,成就了蕉岭的“竹稻之父”、生成了“广东好大米”、创造了“特色硒产品”。有了成果后,老父亲也在蕉岭、梅州等地宣传竹稻子,带动地方农业快速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迈向了脱贫致富的康庄道路。现如今,小孙子一辈毅然接过爷爷和父亲的接力棒,秉承默默付出、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不断将现代农学和现代管理模式应用到竹稻的科研生产中,进一步推动了蕉岭“三农”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再次,团结一心抗洪,加快重建脚步。初夏的六月,蕉岭遭遇了洪水袭击,及至目前还有一些抢险恢复生产工作在紧张地进行当中。蕉岭县委领导班子成员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夜以继日组织各界力量并带领村镇干部与时间赛跑,抢救遇险的村民;蕉岭县长潭镇长东村干群不顾安危,用脚踏出一条路,将伤者安全抬出就医;各地区也展开了紧急募捐工作。这是蕉岭红色文化的当代呈现,这是蕉岭革命精神的时代表征。在自然灾害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蕉岭人民团结一致,坚定践行蕉岭长久以来不怕艰险的奋斗信念,定能拨云见日、共渡难关、共克时艰,定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迅速恢复生产。

二、加快蕉岭文化转型

蕉岭,人文之乡、文化荟萃;蕉岭,文化产业兴旺、文化事业繁荣。要充分利用蕉岭特色的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与现代接轨,做好充分的布局,实现蕉岭文化现代化转型与升级。

深挖饮食文化,夯实文化产业。要推动蕉岭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莫过于饮食。黄坑绿茶、三及第、客家酿豆腐、金柚、盐焗鸡、娘酒等地方性的饮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纳,能最大限度发挥当地资源特色,创造出与当地人民相匹配的文创产品,营造良好的饮食文化氛围,让蕉岭人民引起文化共鸣,以推动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推动非遗文化,体现时代特色。非遗文化作为蕉岭旧时代传承的文化印记,不应被埋没,更应变非遗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让非遗文化瑰宝深入群众的心坎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客家祭祀习俗、新铺七月半、广福船灯、竹板歌、长潭山歌、客家山歌剧等,政府与文化馆要积极合作承办非遗传播活动,通过演绎提升人民对蕉岭非遗文化的认知与兴趣,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浓厚氛围。同时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传统手艺或现代演绎方式的水平,进一步丰富文化题材,拓宽非遗的发展空间。

发挥文化优势,促进文旅融合。首先,对于名人故居等古建筑,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运用的方针,可以采用极具特色的“活化文物”的手法,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改变用途,展现名人的成就,相应开发周边产品,以延长其保存周期。其次,对于皇佑奇观等生态景点,要做到因地制宜,落实“旅游+”的理念,打破传统的旅游运营模式,做好景点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精准对接文旅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三、构筑蕉岭文化平台

根据蕉岭文化建设与研究的现实情况,围绕现有文化的资源特色,可以积极探索蕉岭文化传播的新路子,构筑蕉岭文化发展新平台,推进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搭好文化舞台,提高服务效能。现实证明,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大力推进,蕉岭在发展农业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要为当地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首先,乡镇文化站要定期购入报纸、杂志和图书等,方便人们获得最新咨讯和娱乐消遣。其次,积极构建新型的基层文化机构,努力提高乡镇文化站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引导功能,进一步吸收当地人文特色,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第二,推动文化传播,提升人民素养。乡镇干部是文化建设的牵头人、领头雁,对推动蕉岭文化发展意义极其重要。但是发展成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广大蕉岭人民的个体素质提高上。所以要宣传蕉岭人民喜闻乐见的本地特色文化,就必须深入到蕉岭人民群众中,落实人民才是蕉岭文化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从大众鲜活的生活实践中为蕉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力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提升蕉岭的文化生命力。

第三,接轨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利用互联网等交流平台加快宣传蕉岭文化的步伐,进一步打造蕉岭文化信息链、文化产业链。结合蕉岭已经形成的旅游产业和红色资源,通过短视频、新闻传播等形象直观的方式,使蕉岭人民能够从多维度、多方位了解蕉岭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从短期来看能够达到快速传播的效果,从长远来看可以推动蕉岭文旅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从而使蕉岭逐步实现推广文化传播、提升人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三者协同发展。

 

【本文作者:仇小敏,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郑裕涛,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南方日报于2024年7月31日报道链接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407/31/content_1010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