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南方日报:袁继红 彭一嘉:全面把握教育“三大属性”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2025年03月09日|作者: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以高质量教育带动全局发展;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以教育公平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是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对更好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纲要》提出,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是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必然要求。

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教育要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塑造立德树人的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融入课程教材。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引领,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案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助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以高质量教育带动全局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乎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协同融合,三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提高创新素养和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承载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动力。

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要增强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优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培养能够科学研判国内外科教发展形势和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打造校企联合创新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找准教育对外开放突破点,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以教育公平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但同时也要看到,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差距仍然明显。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兼顾教育质量和公平,更好地回应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要始终围绕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一方面,要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延伸优质教育资源“进镇进乡”,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贯穿于教育领域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强基础保障,完善教育支持体系,兜住、兜牢、兜稳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另一方面,要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发展,深刻改变了人才培养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要促进教育领域综合性改革,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南方日报于2025年1月27日报道链接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501/27/content_1012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