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云浮市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活动
2025年06月30日|作者:


    为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好地落实我校与云浮市教育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充分发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设立十周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等时政热点的教育功能,624日至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团队由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陈汉来副教授带队,赴云浮市开展送课下乡、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红色研学和助力“百千万工程”等系列活动。

一、“用心赋能”:关爱心理健康,助力青春成长

活动首站,师生团队前往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都骑中学,由曹秀华副教授面向该校教师主讲“‘用心赋能’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研究生团队面向中学生开展学习经验分享座谈会。现场师生纷纷表示,此次内容贴近实际生活,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还增强了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的信心和勇气,希望以后能参加更多类似的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效率。


1:曹秀华老师心理学讲座

2:都骑中学学习经验分享座谈会

二、“送课下乡”:深耕国安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在“送课下乡”教学交流环节,师生团队的足迹遍布云浮市多个区县,为云浮当地中小学带去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课程。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前往郁南县四一八小学、罗定市敏博实验学校、罗定市船步中学、罗定市罗境镇中学和新兴明德中学等多所学校,开展了红色文化研学与教学交流。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师生团队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教育课程。

在小学,研究生团队通过理论讲解、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知识扭蛋游戏等方式开展了“我是国家安全小卫士”主题课程,将宏观的国家安全概念转化为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启发性的课堂,成功地在小朋友们的内心播种下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种子。

3:郁南四一八小学

4:罗定敏博实验学校

在中学,研究生同学以“无负青春,勇做民族的时代脊梁”为主题,充分利用视频、数据图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以历史—现实—实践为逻辑主线,通过同龄人叙事和本土化案例,推动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想”,引导中学生理解国家安全与个人责任的紧密联系,激发其成为民族复兴时代脊梁的使命担当。

5:罗镜镇中学

6:船步中学

 

教师团队与当地学校的教师代表们展开了深入的座谈研讨。研讨会以整合学校红色资源,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旨在共同探索如何将地方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日常教学,打造更具特色和感染力的思政课堂。

7:教师团队座谈研讨

 

孙云山博士深入教学一线,给泷州中学高二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题为《养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的法治课。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体验,并以“法治思维是新时代青年的必修课”寄语学生,告诫同学们要树立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此外,孙云山老师还在罗定船步中学为教师们开展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党纪教育专题讲座。讲座围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等核心要求展开,旨在提升教师队伍的纪律意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8:孙云山博士、船步中学

9:孙云山博士、泷州中学

 

三、红色研学:追寻革命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调研期间,由陈汉来主任带队,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一行先后前往罗定革命纪念馆(连州)、长岗坡纪念馆、蔡廷锴故居和叶季壮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再度探访了曾亲历上甘岭战役的100岁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温贵文,以及在长津湖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94岁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沈金水。两位老兵虽年事已高,但仍精神矍铄,他们向师生们讲述了战场上的生死时刻与爱国情怀,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10:蔡廷锴故居

11: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


1294岁抗美援朝老英雄沈金水爷爷


13100岁抗美援朝老英雄温贵文老爷爷

 

四、总结与展望:一体化共建,赋能未来

云浮之行,是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从关爱学生身心健康的“用心赋能”,到播撒国家安全与法治种子的“送课下乡”;从面向教师的党纪教育,到追寻革命足迹的“红色研学”,本次系列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次调研既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基地”建设的有力推动,也是助力“百千万工程”、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具体行动。不仅为云浮市的中小学生带去了知识与关怀,也为当地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参与其中的马院师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理解,锤炼了服务社会的本领。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与云浮市中小学的教学合作,不断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撰稿人:何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