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马院
首页 | 党建工会
羊城晚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继红解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
2025年07月06日|作者: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对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的一次再教育、再武装,是对纪律作风的一次再检阅、再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其深层指向是什么?羊城晚报“理响广东·马院院长谈”栏目邀请两位专家学者一起深入解读。

羊城晚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其深层指向是什么?

魏传光: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凝结着我们党长期管党治党的丰富经验,也为新时代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同时也必然体现在党的作风之中。因此,要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着眼,深刻把握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要求,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其深层指向有三。一是巩固执政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血肉联系是党长期执政、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前提。茂名信宜中和村党员、村干部刘名芳在台风夜敏锐发现“黄泥水夹石子”的灾兆,迅速上报险情,党员干部曹华强退伍不褪色,光脚背出残疾老人,当地党员干部顶风冒雨,仅两小时完成25户57名村民“生死转移”。这场“教科书式避险”充分证明,唯有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才能在危难时刻有效守护人民安全、赢得民众信任,从而筑牢执政根基。

二是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集聚民智、汇聚民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刘名芳从一个“外乡媳妇”成为村民信赖的“自家人”,源于她扎根基层多年“走田头、坐炕头”的融入。这份日积月累的血肉亲情,使她在紧急动员时获得村民无条件配合。实践充分证明,唯有深深扎根群众这片“沃土”,方能汲取破浪前行、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三是永葆先进纯洁。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官僚主义”“官本位”等脱离群众积弊,是党自我革命、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所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85后”镇干部钟威路遇车祸现场,面对起火车辆三次爆燃的生死险境,两次冒火冲锋,徒手掰开扭曲车门,在烈焰中拖出昏迷司机。他以“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担当践行“人民公仆”的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纯洁的政治本色。

刘名芳在泥泞风雨中敲开的“求生之门”,钟威于烈火爆炸前开辟的“生命通道”,曹华强在生死时刻的“泥途忘履”,共同诠释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之源。唯有始终将万家灯火的安危冷暖系于心间、践于行间,方能让百年大党的红色血脉永续奔涌,让复兴伟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基业长青。

袁继红:从政治立场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根本要求。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茂名信宜中和村干部刘名芳,在巡查时发现山体滑坡险情,冒雨连夜组织25户57名群众转移,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安全指数”;韶关始兴沈所镇干部钟威,在两车相撞起火的危急时刻,两次冒死冲火场救出被困群众,用“关键时刻冲得上”的担当诠释“人民公仆”的本色。这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正是基层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写照,彰显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

从历史经验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回顾百余年党史,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靠的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的军民鱼水情、“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亲民作风,至今仍在诉说着人民群众对党的无限信任。

从现实需求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应对执政风险的必然选择。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共同点是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2024年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显示,对党中央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表示满意、总体成效表示肯定的,分别为97.4%、94.9%。这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投出的信任票。

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其深层指向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从政治本质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根本坚守,通过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积弊,确保“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偏离;从执政规律看,这是防范“脱离群众”的执政风险,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必然选择;从实践维度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保障,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将14亿人的智慧转化为新征程上社会发展的澎湃活力。

羊城晚报: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只管五年、十年,而是要长期坚持。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时代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魏传光:构建长效机制需在制度、执行、监督、教育四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制度固本。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改进作风必须向制度建设要长效。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将制度建设贯穿作风建设全过程,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执行。着力健全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坚决斩断由“风”及“腐”链条,以制度机制固化作风建设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执行垂范。“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向党中央看齐,把自己摆进去,坚持带头做、带头抓,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同时,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干部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

三是监督护航。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畅通监督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把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进改革、完善制度贯通起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

四是教育铸魂。深化学习教育,要通过个人自学、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使遵规守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优良党风凝聚人心、引领社风民风。

袁继红:建立长效机制,要加强思想引领,使党员干部不愿脱离群众。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党性问题。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工作中自觉地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当作第一标准。要认识到顺应民意、尊重民权、化解民忧、维护民利是职责所在、党性所需,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人本理念,“发展依靠人民”的工作理念,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以敬畏之心面对群众,以感恩之心对待群众,以赤诚之心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建立长效机制,要加强制度建设,使党员干部不能脱离群众。制度是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其核心在于实现“当下改”与“长久立”的有机统一。一是要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和困难。例如,“领导留言板”等监督平台将群众诉求转化为制度性回应,构建了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二是要构建全周期管理制度。通过提升作风建设考核权重、建立党员干部作风“红黑榜”等举措,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形成“制定—执行—反馈—优化”的治理闭环。注重举一反三,分类识别和预警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段的作风问题,针对性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完善群众参与监督的常态化机制,形成作风建设标本兼治的立体格局。

羊城晚报:《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强调,开门教育要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这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魏传光:开门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在立场、行动、作风上树立清晰标尺。一是立场回归初心,自觉摒弃“官本位”、特权思想与行为,牢记“共产党的干部没有特权”,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二是行动回归实践,主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一线,贴近群众,倾听真话、了解实情,从“牢骚话、家常话”中发现问题、寻求解法。三是作风回归本真,追求实效,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做事不作秀”。杜绝作秀式调研、面子工程,用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赢得民心。

从“红军半条被子”到“脱贫攻坚”,历史一再证明,党的工作根基在于民心。作风建设的核心在于激活人民伟力,通过紧密的血肉联系赢得民心、巩固根基。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须恪守“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信念,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让党的优良作风代代相传。

袁继红:要广开“纳谏之门”,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党员干部要自觉把群众利益摆在最高位置,把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当作家事来办,让“人民的声音”真正变成“干部的行动”。如阳山县建立“阳禺夜话”工作模式,推动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听民情、解难题、促平安,捕捉矛盾纠纷“弱信号”,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开启“监督之门”,做到主动监督、自觉接受监督。这需要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构建监督新生态,既传承“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传统治理智慧,又创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法论。黄文秀在扶贫工作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惠州市车村开展“点题式监督”,本质上都是将外部监督转化为内在约束的体现。党员干部应主动适应“监督无处不在”的新常态,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生态。

要敞开“评判之门”,做到实干担当、用心用情服务。为民情怀的核心在于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尺。党员干部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与基层治理中践行实干担当,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比如,中和村党支部在山体滑坡事件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还有为国护海寸步不让、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王书茂,善解群众“疙瘩”事的老马调解工作室等,他们将担当精神转化为日常工作的“精耕细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构筑起坚实的党群连心桥。
(羊城晚报于2025年7月3日报道链接
http://ep.ycwb.com/epaper/ycwb/h5/html5/2025-07/03/content_2980_714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