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开展集体备课会情况综述
2025年08月13日|作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2025年春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陆续开展了20余场集体备课会,分别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创新、数字技术赋能、优质资源建设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为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思政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紧扣理论难点,夯实教学根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以“破解学生理论困惑、提升教学实效”为目标,于2月连续开展两次集体备课会,为新学期教学工作蓄力。223日下午,全体教师围绕“如何回应学生常见理论难点与思想困惑”展开研讨。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老师们梳理出15个核心问题清单,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纵深等维度碰撞思路,凝聚高质量解答方案,为精准教学提供支撑。225日下午,聚焦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备课会精神的落地实践,开展集体备课。老师们分章节研讨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系统优化教学思路与方法。会后,教研室进一步明确本学期建设计划、工作目标及分工,为推进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深化考核改革等工作制定了详细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聚焦数智赋能与专题深化,推动课程高质量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以“深化理论阐释、创新教学方法”为核心,先后开展3次集体备课会,融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推动课程建设走深走实。228日下午,春季学期第1次集体备课会将教研室活动与党支部理论学习深度融合。全体教师集中学习广东省教育大会精神,重点探讨DeepSeek等数智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明确“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改革方向。会议同步布置本学期“12342”教学任务,要求打造1堂特色课堂、形成2个优质课例、制作3个优质案例、开展4场集体备课会、发表2篇教研论文,以具体目标推动教学质量提升。417日上午,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名师大讲堂”开展教研室集体备课会,特邀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高贺教授主讲“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王教授以生动案例阐释“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金色名片’”,并与师生互动答疑。通过“专家示范+集体研讨”模式,深化了对专题教学的理解。422日下午的集体备课会,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教学内容,由古华琼老师主讲。古老师分享了通过雨课堂答题互动、教学视频联动等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经验,引发热烈讨论。老师们围绕教学方法创新、“四个一”课程建设任务落实等议题深入交流,进一步明确了教学重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聚焦理论衔接与教学效能,深化课程内涵建设

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于325日、430日,56日、527日,围绕“强化理论逻辑衔接、提升教学实际效能”的核心目标,精心组织了4次主题明确、研讨深刻的集体备课会。在备课会上,教研室成员首先就重要理论节点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研讨,聚焦如何清晰、生动地阐释课程的重要理论地位与意义。针对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普遍困惑,教师们集思广益,结合案例与当代实践,共同打磨了一套更具逻辑性、说服力的教学方案。其次,备课会重点探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基于学院“四个一”建设目标和数智赋能的要求,教师们分享了运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分课堂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主动思考的经验,旨在将宏大的理论叙事转化为学生可感知、能共鸣的课堂体验,有效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结合青年基本功大赛选手备赛、磨课活动,规划了本学期围绕核心章节开发系列优质教学案例和配套资源的任务。通过集体备课,教研室成员进一步凝聚了教学共识,厘清了理论讲授的重难点,优化了教学策略与资源建设路径,为打造体系更完整、内涵更丰富、效果更显著的理论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备课会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秩序,在精心组织下,本教研室青年青年教师郝一峰老师在“广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是近三年本教研室获得的第四个省级教学奖励,为全面落实学院教学建设目标,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课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以“优质课堂建设”为核心,先后于2月、5月开展集体备课会,推动课程教学提质增效。228日,教研室围绕“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课堂”主题开展集体备课,由罗聪老师主讲优质课堂建设的目标、价值导向与教学方法创新。老师们聚焦“思政课价值引领首位度”展开讨论,明确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课堂,并强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参与感与认同感。523日,备课会以“大包干:从地方政策到改革典型”为专题,罗聪老师详细梳理“大包干”从“包干到组”到“包干到户”的演进历程,及政策落地的关键支撑。王金锋、廖志伟、易刚明等老师分别从“问题链教学逻辑”“本地化导入设计”“数据可视化呈现”等角度提出建议,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实现知识传授与思维启迪的双重目标。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聚焦“三优”建设,提升教学品质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紧扣学院“优质案例、优质课例、优质课堂”的“三优”要求,开展集体备课会,推动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方法创新。228日下午,由孙云山老师详细解读学院“三优”要求,明确建设标准。结合云浮市即将举办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交流展示活动”,陈汉来主任作动员部署,围绕“增强文化自信”主题,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学内容,按“三优”标准完成分工,为活动参与及日常教学打下基础。311日下午,聚焦“优质案例和课例设计”,邀请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的刘宁老师、二等奖的黄瑜老师分享经验。两位老师结合获奖实践,从案例选取、课例结构、互动设计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老师们围绕设计中的难点深入研讨,形成了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将“三优”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切实提升课堂感染力的教研室共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探索疗法应用,助力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以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助人自助理念下接纳承诺疗法(ACT)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抓手,311日下午开展集体备课会。备课会系统介绍接纳承诺疗法(ACT)的核心内容,包括“病理六边形”(人之六大痛苦)、“灵活六边形”(心理痛苦的六大解药)等理论框架,并现场演示ACT手指操、中国指套等互动活动,为教改项目的推进做好前期理论与实践准备,助力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2025年春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20多场集体备课会,凝聚了教学共识,创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资源。从数字技术赋能到优质资源建设,从理论难点破解到实践案例打磨,各教研室立足课程特色,紧扣教学需求,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后续,学院将持续推动集体备课常态化、规范化,促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助力思政课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