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擘画了发展蓝图。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第一时间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掀起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师生纷纷展开热议。
孙晓晖(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身处粤港澳大湾区财经类高校的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将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与理论研究。具体通过专题学习、集体备课、交流研讨等形式,研究讨论如何把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面向“十五五”,我们将依托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台,组织师生宣讲团,深入大中小学、街道社区、粤商企业和乡镇农村开展全会精神宣讲,推动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以上举措,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马院力量。
张小洁(学院党委书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一纲领性文件,这是未来5年奋斗的蓝图擎画和谋篇布局。作为首批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要充分发挥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作用,组织开展好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引导教育师生充分认识领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让全会精神更好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要组织开展好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深入开展全会精神的学理研究阐释和广泛宣传宣讲,让全会精神与思政课改革建设、基层理论传播充分融汇,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广财马院力量。
蒙锡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面擘画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与战略部署。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感使命重大。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深入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与重大原则,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黄瑜(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宏伟的蓝图。作为党员教师,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强烈的使命担当投身教育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党员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就一定能为实现国家的宏伟蓝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
陈汉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一名思政课教师的根本职责和行动航标。我深知,必须将全会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领悟党和国家在制度建构与治理效能上的卓越成就与独特优势。唯有学深悟透,方能在三尺讲台上展现理论的透彻性与说服力,以充盈的底气与深厚的情怀,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思想逻辑,有效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将全会精神转化为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源头活水,为培养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曹秀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期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并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布局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关键任务,方向清晰、举措有力。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为新时代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确定性”和“秩序感”,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将在工作中自觉融入国家治理的大局,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既做个体心灵的“守护者”,也做健康中国的“建设者”,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专业力量。
陈娟(副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后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全会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部署,让我深刻认识到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十五五”时期,我们肩负着为国家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还要把全会精神融入到思政课堂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时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课堂上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蒋华林(副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既总结了经验,又为接下来在党的带领下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明确、坚定而又充满希望的路线图。作为思政课教师,把“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各方面重大成就及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融入思政课,有助于讲深讲透讲活道理、哲理与学理,坚定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激励青年大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对于全会指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我们要善用之,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将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方针最新论断等及时传递到课堂,嵌入到研究,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琼(讲师):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战略部署,我深刻认识到,这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树立了思想灯塔,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定将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积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深、讲透、讲活,着力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其文化创新创造的热情,自觉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岳丽艳(学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在全会公报中,“人民”二字贯穿始终,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到“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核心。马克思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公报提出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举措,正是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回应群众实践需求的体现——在暑期的揭阳基层宣讲调研中所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正是群众在政策指引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可见政策是落了地,并有了温度。“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部署,更契合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论断,让共同富裕的路径愈发清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工作中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落到实处,让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成果。
黄荟(副教授):从上层建筑反作用原理看,党的领导作为关键上层建筑,为实体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经济基础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全会肯定中央政治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成效,正是上层建筑适应并推动经济基础发展的例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部署,自我革命不是否定党的领导,而是通过“扬弃”实现党的自我完善,为应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环境提供动力。作为党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本质是遵循上层建筑必须服务于经济基础的规律,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投身改革,为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贡献力量。
雷四兰(讲师):研读全会公报,“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部署令人振奋。“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的成就,印证了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正确性。公报明确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产业升级指明路径;“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要求,彰显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决心。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制造强国建设还是新质生产力培育,都需立足岗位务实笃行。唯有将公报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让实体经济根基更牢、科技引擎动力更强,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
邓玉柱(党支部书记,讲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切感受到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也深刻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要求。全会全面系统部署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明确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战略方向。在此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同时,在教学科研中要勇于创新,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把个人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之中,用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王金锋(学院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十四五”时期,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重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依然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次全会,为“十五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必须遵循的原则,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了12项重点任务,为在“十四五”时期成就基础上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保证。我们坚信,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奋斗,就一定能不断开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陈丽园(副教授):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我更加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的战略定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加有信心。其中有几点我深有体会:一、关于国际环境上,公报提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这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也要保持危机感。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公报强调“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在当前中美贸易战中,如何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尤为紧迫。三、公报第一次提出“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需要紧密结合”,这是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另一种表达,这对我们教育者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四、公报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这表明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上,扩大内需、促消费是比较重要的发力点。我们要积极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跟党的步伐,不断完善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
罗聪(讲师):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我深感使命如磐。全会擘画的“十五五”蓝图与“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部署,为思政教育锚定了方向。思政课是育人主阵地,我既当“研读者”先学深悟透,又做“传播者”要巧融课堂。结合教学实际,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科技自立自强”等核心要义,转化为学生易懂的身边案例——从科研攻关故事到基层治理实践,让理论有温度、见实效。面对学生成长需求,更要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征程。今后,我会持续推进理论与实践对接,在答疑解惑中厚植家国情怀,以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助力青年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
周文芳(学院办公室主任,讲师):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我对高校行政工作的“协同性”有了新认识。全会强调“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这要求行政工作不能只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常工作中,我会更主动对接教学、科研岗位的需求,遇到跨部门事务,也要主动牵头协调,减少师生“多头跑”的麻烦。说到底,就是把“协同”融入每一项服务,用顺畅的行政保障,帮学院更好地跟上国家发展的节奏,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搭好“后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
李光和(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战略蓝图。作为从事思政课教学的高校教师,有义务及时将“十五五”规划内容贯彻到思政教学当中来。一是深入挖掘规划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思政课的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根本宗旨的一脉相承。二是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调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开展“我身边的‘十五五’”案例分享活动,收集身边实际案例进行“十五五”规划在当地的具体实践和影响的分析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十五五”规划的内容。三是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规划相结合。“十五五”规划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要通过课堂讲授,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鼓励学生将个人的职业规划、人生理想与“十五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相结合,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雷琼(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党的全面领导作出系统部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理论滋养与权威的实践遵循。作为大学思政教师,我深感使命在肩,思政课理应成为传递全会精神的核心阵地。首先,我将坚持“学深悟透、先学先行”,把公报中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观点、新安排精准融入教材内容,推动理论体系向生动的教学体系转化。其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与本质要求,讲清讲透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证的核心意义。最后,创新教学话语与形式,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我国制度与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筑牢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根基,激发其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担当自觉。我将全力把全会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践动能,为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接班人贡献力量。
仇小敏(学院党委委员,副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今后五年全国各族人民描绘了全新的发展蓝图。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抓紧学习研究谋划“十五五”时期教育重点工作,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面临的形势任务,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时刻谨记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艰巨性、科学性、紧迫性,始终牢牢把握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周邦君(副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在深入学习全会指导思想部分后,我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师任重道远。接下来,我将继续切实履行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全面理解掌握全会精神,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将全会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一方面,要继续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政修养,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学相长之路上争取新的收获。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党支部
叶常蔚(党支部书记,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发展擘画蓝图,意义重大。全会充分肯定“十四五”成就,强调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党中央的战略远见和为民初心。我深刻认识到,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部署上来。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干部,我将立足岗位职责,聚焦师生急难愁盼,扎实做好服务。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团结奋斗、担当作为,把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新征程上为实现现代化贡献应有力量。
吴燕虾(党支部副书记,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有了更深体悟。全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六个坚持”首要原则,这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高度契合。“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达140万亿元的成就,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作为马理论研究生,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原著研读中深化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等论断的学理阐释,把顶层设计的战略擘画转化为理论研究的扎实成果。
黄雅迪(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新时代实践经验,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议题,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战略部署。会议彰显了党中央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制度建设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在肩。全会精神激励我们,不仅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更要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要努力提升综合素养,锤炼过硬本领,未来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时代召唤青年,青年定当不负时代!
王静雯(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十五五”规划,提出六个坚持。其中,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一个新的亮点,它意味着,一个“有为”的治理体系正致力于构建鼓励创新、保护产权的宏观环境,而一个“有效”的市场则肩负着甄别价值、激发活力的核心功能。在这一宏大叙事下,我们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与这一趋势同频共振。它要求我们绝不能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必须主动锻造在市场机制下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硬核”创新能力——这或许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科研能力,或是创造卓越文化产品的叙事能力。因此,我们当以“有效市场”所需的敏锐与务实去学习,以“有为政府”所倡导的格局与责任去担当,让个人才华与国家需要进行精准对接,方能在时代的巨浪中锚定自己的价值,成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最活跃的因子。
田阳(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深刻地认识到党中央作为全党核心重要性,其决策部署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谋划与坚定决心。通过学习提升了理论素养,更强化了党员意识和责任担当,我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加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履职尽责,为加强党支部建设和推动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安全学研究生党支部
刘卓然(党支部书记,2024级国家安全研究硕士研究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作为一名国家安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我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对其系统性、战略性的部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各项举措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全会还将国家安全置于突出位置,强调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我们要在把握“两个大局”中找准方位,将专业学习融入时代洪流,以跨学科视野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冯文杰(党支部副书记,2024级国家安全研究硕士研究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宣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关于“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全会作出重要判断:“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体会到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作为一名国家安全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党员,未来要继续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为维护国家安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霍嘉星(2025级国家安全学博士研究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成就,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原则,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方面致力于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另一方面增强风险意识,关注经济金融安全,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仝若雯(2025级国家安全学硕士研究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将“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作为建设目标,充分凸显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深远考量。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国家安全学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要紧扣国家战略,要深刻理解“十五五”时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选择国家战略需要、专业所长的方向;要加强日常的学术训练、社会调研,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筑牢国家安全意识,将“大安全”理念转化为日常中的自觉行动。我要认真学习全会精神,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不断增强素质能力,为构建高水平安全格局贡献青春力量。
陶卓俊(2025级国家安全学硕士研究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的报告令青年学子心潮澎湃。作为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见证国家“强起来”的青年学子,我更当坚定“四个自信”,以昂扬的姿态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的重大考验,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担当时代重任;更当持续学习、高水平学习,为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充实和科技自立自强道路提供青年视角、青年观点、青年方法;更当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注入青年力量、青年品质、青年活力,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与国家同频共振,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无愧于奋进自律广财人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