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23期“启润”经典读书会
2025年10月30日|作者:

 

102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第23期“启润”经典读书会在立德楼116会议室顺利开展。本期读书会邀请中山大学、雷丁大学联合培养伦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卢俊豪,领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 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和2025级国家安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共40多位师生参与共读,读书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瑜教授主持。

读书会伊始,卢俊豪博士结合《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异化劳动、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货币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我们应将文本需置于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他进一步强调异化劳动这一概念不仅是经济现象的批判,更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哲学反思。

随后,他重点分析了《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到的“异化”概念及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等四种形式。在解读过程中,卢博士结合具体的现实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每个规定的内涵与相互关联,帮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异化现象如何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

共读分享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阐述自己对于《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同时也提出疑问供大家一起思考并解决,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序。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加深对这一经典文本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在总结环节,曹康莉老师肯定了同学们在共读分享中展现出的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精神,并指出,阅读经典是一个持续积累、不断反思的过程,希望同学们以此次读书会为契机,在持续的思考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境界。黄瑜教授对卢俊豪博士的精彩领读和与会者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同时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继续保持对经典文本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热情,真正做到在研读中汲取思想养分,在思考中提升理论素养,让经典著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摄影、撰稿人:陈佩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