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教授做客广财研究生“名家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系列讲座
2025年11月28日|作者:


11月24日上午,第5期广财研究生“名家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系列讲座在广州校区“一站式”研究生社区凌云楼337学术报告厅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荣誉委员成素梅教授受邀进行主题讲座。研究生院院长袁继红、副院长孙桃丽,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小洁、副院长黄瑜,校研会以及各培养单位研究生代表参与论坛。黄瑜主持论坛。

成素梅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变革及范式转型”为主题,以自身研究历程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体系的深远影响。她指出,生成式AI不仅拓展了知识获取渠道,更催生了人工认知进路与人机混合认知主体,引发认知权力让渡、专家权威弱化、真理标准多元等一系列变革。讲座围绕十大认知挑战展开,通过AlphaFold3的生物分子结构预测、ChatGPT辅助临床诊断等实例,展现了人工认知进路的突破;结合“平民科学家”借助开源模型实现科研突破、算法共识成为新型真理机制等现象,揭示了知识生产体系的重构逻辑。

成素梅提出,在认知范式转型的论述中,人工智能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第五次认知革命的到来。相较于语言、文字、印刷术和互联网带来的前四次转型,AI时代实现了知识生产主体从“人类学术共同体”向“人机知识网络”的跨越,形成了概率化、动态化的新型认识论。她强调,这一转型既带来自我实现、社会能力提升等发展机遇,也暗藏智能鸿沟、价值体系冲击、身份焦虑等潜在风险,如何平衡技术优势与人文底线是当下重要的时代命题。

互动交流环节,师生围绕量子力学概率解释与AI认知逻辑的关联性、AI大模型对传统因果认知规则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交流。成素梅结合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认知历程,以及福柯认知制度理论的现代诠释,逐一回应提问。她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更需坚守人文精神,避免技术对人性的异化,并呼吁人文学者主动介入科技发展进程,在技术创新中注入伦理约束,守护“人之为人”的核心价值。

孙桃丽在总结中表示,本次讲座不仅以清晰的逻辑梳理了生成式AI引发的认知变革脉络,更从人文视角为师生指明了智能时代的责任方向,让大家对技术发展与人文坚守的平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为后续相关领域研究与学习提供了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