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马院
首页 | 党建工会
羊城晚报:仇小敏: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2023年09月04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铿锵话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殷切期望。现实表明,只有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赓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搭建交往互鉴的桥梁纽带、勇挑民族复兴的文化重任,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它能为人生奋斗引路导航、指明方向。理想信念的确立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的发展未来。人民有坚定理想、有责任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所以想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民族未来的中流砥柱,就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并使之成为不懈奋斗的内在驱动力。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一些错误思潮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影响和冲击,其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在一些人头脑中依然存在。这就导致我国一部分人员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丧失革命斗志,从而失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必然会影响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每一个个体都是国家和民族前进发展的动力所在,必须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将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祖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洪流之中。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牢牢抓住这条牵动人心的灵魂主线,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以增强与推进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赓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风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这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根基所在、底气所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经验智慧、精神宝藏、思想富矿,是生成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雄厚根基。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些“三观”尚未成熟定型的人,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与侵蚀;加之部分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认知不足、理解不深等问题,甚至出现抹黑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亵渎。所以,在新时代条件下,要深入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肩负起积极培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坚决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并结合时代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搭建交往互鉴的文化纽带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它能够促进全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现实表明,一个现代化大国的兴起,必定有其强大的现代文明基因,即“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性因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在新时代,只有把中华文化融入世界,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才能更好地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赋能世界文化发展繁荣。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要主动担当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及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使命担当。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时期的文化自卑,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自省,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文化自觉,以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文化自信自强。这就告诉我们,文化封闭自守必然会使自己落后于其他国家,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就要秉持相互尊重、主动参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就要在交流合作中,向世界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展现好中国智慧,积极主动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又要秉持互学互鉴的理念,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为我所用、不断创新,以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保持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又能赋予中华文化时代内涵,保持中华文化旺盛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


  勇挑民族复兴的文化重任


  不同时期的实践主体所面临的具体矛盾与问题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共同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重任,因为它是近代以来赋予我们最迫切的使命担当。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苦难境地。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无数志士仁人担当起探索救国图强的文化使命。他们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但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华儿女对中华文明的坚守执着,始终坚定救国报国的理想信念,并勇于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饥寒交迫,国民经济处于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境况。在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的境况下,仍然有许多有志之士愿意放弃在国外优渥的工作环境,坚定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这些仁人志士之所以愿意回到祖国参与建设,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归属感,从而愿意肩负起建设祖国的文化使命。如今,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当代国人筑牢文化自信自强创造了无比优越的物质基础与文化条件。所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广大中华儿女应该以更坚定的自信自强,释放激情、追逐理想,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光荣责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搭桥、贡献才智、添砖加瓦。

  实践证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要求,汇聚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凝练转化为承担文化责任、履行文化使命的价值取向。今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切实担当者。事实上,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文化使命的实现,关系到祖国的发展未来。新时代属于奋发有为的励志者,我们要在中华民族高度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主动担当起培育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传播中华文化与加强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担当;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自己;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自信自强、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广东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羊城晚报于2023年7月28日报道链接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5/html5/2023-07/28/content_5_589690.htm)